2024年6月17日 星期一

儀真書評:《激發你的風暴》(Cultivez Votre Tempête)

 


構成民眾劇場的並不是奇觀和娛樂,而是思想。「劇場,它的古老一如它的創新,向來是世界的鏡子,也是新聞的對立,是無須爭論的純思想」。


Art Plus《藝術地圖》20174月號66期書評

書名:激發你的風暴 (Cultivez Votre Tempête)

作者:歐利維耶‧畢 (Olivier Py)

譯者:周伶芝

出版日期201612

出版社:國家表演藝術中心

 

《激發你的風暴》是我近來看過可讀性最高的書之一,談論藝術與劇場,並犀利指陳現代文化、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弊病。作者Olivier Py不僅擁有豐富的劇場經驗,同時身兼導演、演員和劇作家,更在藝術公共事務上,長期擔任重要職務,例如法國奧爾良(Orléans)戲劇中心、奧德翁(Odéon)歐洲劇院,以及亞維儂(Avignon)藝術節總監。第一次接觸 Olivier Py 這鬼才,是在Cédric Klapisch 2006執導的法國電影《人人尋找她的貓》(Chacun cherche son chat)。片中女主角神經細膩的男同志室友,只要一緊張就猛咬指甲的模樣,至今仍烙印在我的腦海。此一出色演員,就是Olivier Py



本書難得地兼具書寫形式與內容上的雙重精彩:作者幾乎是以一種散文詩的模式,撰寫這本不落俗套的「類」 (quasi) 警世語錄,文句優美深邃之餘,絲毫未削弱其中銳利的批判與反思。不過與其說它是一部散文詩,不如說更像一幕又一幕被揚聲朗誦的段子。本書文句極具音韻性,有著格言式的圓潤斷句與耐人尋味的意涵。書中蘊含無數有潛力成為名言錦句的文字,可供人剪裁分享。然而,也是必須在通讀全書、深諳作者行文脈絡的前提下,這些引句才不至於被斷章取義。文采的洋溢自然要歸功於精湛的翻譯,譯者周伶芝為資深法文譯者,本身亦是劇場編創與戲劇顧問,譯文行雲流水,為翻譯此書的不二人選。



 全書分為藝術風暴〉、教育風暴政治風暴普世主義風暴四章。其中的〈教育風暴〉和政治風暴兩章,在華人的環境裡讀來分外有感觸與警惕作用。〈教育風暴發表於法國高中劇場初始課程的場所,揭示戲劇教育面臨的三大挑戰與冒險:如何透過戲劇教育,讓這個世代脫離資訊消費社會對物質與虛擬文化的耽溺,並且再次發展有力的表述語言,能夠思考及敘說自身的歷史與生命故事,也能重新思索說話的對象,找回透過語言傳達意義的能力。其中說話的對象/目標不只是指涉具體的聽眾,也包括針對權力、公平、愛等議題的述說。該文極具說服力地推薦戲劇作為一種教育方法的價值,非常值得戲劇界及表演藝術教育界參考。



       政治風暴則是寫給社會黨的文章,並在其集會場合中朗讀——實難想像我們的政黨能夠靜心精讀這樣一份來自藝術家的「死諫」。Olivier Py 檢討法國現行文化機構長期施行的文化民主化、文化去中心化等制度,這些制度事實上仍舊讓大多數人失去創始的神話。正是神話的創造力量,才讓我們得以進入昨日和明日的作品。 

        在勞動階級處境已經改變的今日,社會主義戰鬥的任務在於必須重新定義「尊嚴」的觀念。人和世界的關連,是一份比社會地位來得更崇高的尊嚴,而尊嚴在今日的提高,有賴打造出能夠和世界建立另一種關連的環境,這關連就是文化,富有意義的文化。而文化和教育在行動意義上實則同義詞。作者認為今日身為左派並非只是為了要調高最低薪資,還應該要給予民眾重拾意義感的希望,並能跨越階級,協助開啟整體人民不同表述自我的方式,那是一種敘說生命與歷史的能力、也是一種語言環境、一場自我創造,不再是虛擬與空洞的沈淪,而是臨在感的重拾,其尊嚴高於社會地位。他強調構成民眾劇場的並不是奇觀和娛樂,而是思想。「劇場,它的古老一如它的創新,向來是世界的鏡子,也是新聞的對立,是無須爭論的純思想」。然而,就一個藝術社會學者而言,所謂的「純思想」、「純美學」,都有其歷史脈絡,並非如此「純粹」。


        法國第一次的文化去中央化發生的現場不在行政場域,而是在劇場內部。因此左派的領導者應該要有能力去理解人民的基本需求:找回自己的尊嚴的需求,一份透過文化與教育找回的自我尊嚴,無論當事人是富貴或貧窮。作者堅信文化是通向意義的能量,並非只是大師的作品或硬體建築才叫文化,而教育在行動的意義上是與文化一體兩面的。教育不應該只是成為職業培訓所,而是要成為培養具有分析力和覺知力的自由環境,這些都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。若社會黨只能用貨幣相關的詞彙來分析與幫助社會,他們依然是資本主義者。Oliver Py呼籲,更重要的是進入文化的紀元,提出關於希望的問題與計劃:「今日在人類想望方面,何者才是最豐沃的? 


     《激發你的風暴》,書名的意涵在此解讀之下,應是期盼一場當代的新文化席捲,在藝術絕望退隱之前,給予回眸的機會,提醒所有人共同審視存在意義的空缺,與臨在感匱乏的巨大危機。然而,既然是用cultiver作為動詞(「激發」一詞的原文,培養、栽培之意),這應是一份培育與滋養,且必定無法以急就章的方式促成。如同作者所言,文化,是一種探詢的想望,探詢存在於世的想望,它並不是化身為職業培訓所的教育機構所能提供的。身為一個資深的劇場工作者,作者直指今日眾人必要學習的,是如何走出空虛消費社會的恍惚,如何停止平乏語言的複製,並斷絕對虛擬與屏幕的成癮。這些文明帶來的遺憾與可惜,在透過戲劇教育與劇場激發的風暴之後,我們將發現那些埋藏已久、你我原本已經具有卻欠缺深刻自覺的,人的價值。

 

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